智能机器人,智能化的产品不断的进入生活,我们总是听到智能化的生活,智能化的养老,养老健康产业,如何实现智能化养老呢,如何通过智能化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的方便舒适呢?智能手环、智能腕表、云手机……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当下,智慧养老产品不断涌现。如何让这些科技产品更贴近老人,让老人更好地享受科技成果?让智能化医疗设备更好的服务老年人。
可穿戴设备对于年轻人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大街上各种智能手表、智能手环随处可见。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这属于地地道道的新科技。而且很多老人心里还会犯嘀咕“都这么大把年纪了,这些都是年轻人玩儿的东西,我要这些东西干嘛?”
实际上,智能可穿戴设备虽然是年轻人爱追的新潮,但它的功能特性反而更适用于老年人。比如很多智能手环都具备心率监测和摔倒报警功能,对老年人来说,这些功能关键时刻能救命。
现在主要的养老模式有三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包括养老院和养老公寓),能解决一定的养老问题,但现实情况是这三种方式都做不到24小时的实时监护。智能可穿戴设备刚好可以弥补这种空缺,成为老年人的私人保健医生,当老人心脏出现问题或者意外摔倒时,可以及时发出警告,并进行呼救。
现在也有不少子女想为年迈的父母选购智能手环,防止自己不在父母身边时,发生意外不能及时处理,但进行选择时发现市面上售卖的很多智能设备对老年人来说并不实用。
一方面,心率监测和摔倒报警是老年人需要的核心功能,市面上在售的产品为了增加竞争力会加入很多例如接电话、看短信的功能,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些功能就是累赘。不要说屏幕上各种滑动来进行操作,哪怕是一个功能要长按、短按,就要花大量时间去适应。
另一方面,一个小小的手环或手表里面要容纳大量元器件,还要考虑外观和续航,产品设计过程需要在功能、续航、性能等方面取舍,因此在传感器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低功耗、体积小的零件,这样的产品进行医疗级的应用时难免会力不从心。
例如,当心电图中出现心室晚电位信号时,意味着心脏有潜在疾病的风险,心室晚电位作为心脏疾病的信使,可以对心脏疾病进行预警,但现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根本无法对心室晚电位进行检测。硬件性能缺陷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使用环境中,心室晚电位信号非常容易被外界工频干扰所影响,即使带有心电监护功能的可穿戴设备检测到了心室晚电位,由于无法准确滤除里面混杂的工频干扰,得到的信号也毫无意义,这个问题不是提升检测能力可以解决的,必须引入先进的滤波系统。
智能可穿戴作为老年人的新科技,直接将现有可穿戴设备投入到这个市场的“拿来主义”是不可行的。对产品功能和产品性能需要重新设计和技术升级。针对老年人的使用习惯设计适合的功能和操作模式,针对核心痛点提升产品性能,这样或许老人面对这些“新奇”的产品时心里不会犯嘀咕,因为他们很清楚的知道“尽管这是新科技,但我也会用,而且很有用!”
实际上我国研发的养老科技成果并不少,但大多数并没有真正被老年人用上。智慧养老医疗器械的研发没有做到对接需求,技术水平达不到足够的便利、舒适和易操作。“从互联医疗这方面产品看,现在主推的仍是可穿戴式设备,但这对传统的老人来说仍是一种生活方式上的干扰。未来发展趋势一定是从重穿戴到轻穿戴,再到无穿戴,做到无干扰。如果技术不够便利,老年人是不会使用的。
目前市面上各类健康手环虽已被老人广泛接受,却普遍不被医疗界认可。由于手环类产品很难紧贴手腕,它得到的数据并不准确。如果要收紧手环,那么用户的穿戴体验就会下降。目前的手环研发者一般通过算法减少误差,但在做医疗诊断的时候,这个数据并不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性。因此,如何通过技术达到医疗级的监测精度,也是一个需求的痛点。
除了生活服务,社区老人对文化健康知识、兴趣爱好等老年教育的需求同样强烈。然而,目前市场上对接居家和健康需求的产品比较常见,但满足服务学习需求的智慧养老科技成果仍显不足。其实许多养老科技需求并不复杂,一旦发现并应用却收益很大。
郑州市乐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认为:在提供智慧养老产品上,不应是通过转化科研成果创造需求,而是在为老人提供服务发现需求后,精准地转化科研成果,使其能直接融入养老服务链里对接需求。现在做养老产品的企业仍然是各自为政,并把采集到的健康数据作为重要门槛,然而,各种不同的健康设备应该建立统一的标准,形成互联互通,把数据整合起来方能更好地服务老人。因此,智慧养老产品的标准化工作亟待展开。